索引号: | i618267--2024-0381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发布机构: | 三公 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 生成日期: | 2024-12-19 09:05 |
文件编号: | 有效性: | 有效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省双“一号工程”,立足“放管服”改革,坚决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结合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际,找准改革切入点和着力点,在便民惠企服务上持续发力,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夯实“一门、一网、一窗”改革成果,不断为企业群众办事提效能、添便利、降成本,努力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流政务服务保障,坚定落实好上级部署的各项“放管服”改革任务落细落实。
一、今年以来取得的工作成绩
(一)创新服务模式改革
1.深化网上好办。统一政务服务入口,1109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其中网上办1109项、零跑动1096项、一次办9项、就近办176项、马上办673项、跨省通办330项,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年网上办件共460976件,网上可办率达100%,全程网办率80%以上。21个高频事项镇(街道)、乡村(社区)可网上办理,累计办理20800件。673项事项“即来即办,当场出证”,即办件比例达60.85%。
2.推广“掌上智办”。持续扩大统一身份认证体系覆盖面,128项事项掌上可办,实现“一次认证、全网通办”。推行“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材料、电子档案”应用,通过一键调取,企业群众办事“信息自动填,材料重复用,证照免提交,印章在线签,档案自动存”,共计1809家企业成功申领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种类扩种至81种,23917张电子证照在线获取,685项事项可通过“扫脸、扫码、亮证”“免证办理”。
3.提升惠企政策兑现能力。符合要求的惠企政策原则上全部上线“惠企通”,21条政策实行“免审即享、即申即享、承诺兑现”,14157家企业注册惠企通,全区惠企政策兑现惠及企业总数18家,兑现总金额1235.75万元。
4.推动“高效一件事”。落实国家和省、市部署的企业和个人政务服务37件“一件事一次办”,开展“一件事”集成办事场景建设,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2024年“高效办成一件事”办件量达1499件。
5.推广“赣通码”应用。深入探索“政务服务+政务办公+赣通码”创新应用模式,通过扫“赣通码”在“四级一体平台”调取办事群众个人信息、企业营业执照等多种电子证照信息,一码代替多证,达到所需证照材料“免提交”,实现省市下放“政务服务打印码、机关来访登记码、会议在线签到码、在线考勤码”等赣通码业务场景落地。
6.推行使用“赣政通”。“赣政通”东湖分厅接入政务应用5个,联通73个部门,用户近5695人,县乡村三级组织架构覆盖率达100%,全面推行使用“赣政通”平台的OA办公模块,为区属各单位定制个性化公文流程,实现了公文网上流转,减少了纸质文件使用,节约打印耗材消耗,提高了文件流转时间,促进了三公
各级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内部办公公文网络互联互通。
(二)创新平台建设改革
1.线下办事“只进一门”。实现“统一受理”和“一站式办理”,全面更新窗口制度及业务办理流程,打造“出入境大厅、婚检一站式、水电气报装一体化、惠企政策兑现”4类个性服务专区,组织进驻739个政务服务事项,建立制度规范和配套服务机制,公布153项承诺制政务服务事项,制定事中事后监管办法。
2.完善“五公开”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五公开”(事项、指南、流程、结果、满意度)机制,持续加强政务服务事项动态管理,确保政务服务事项在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同源发布、同步更新,依托窗口、四级一体平台、赣服通全面公开“事项、指南、流程、结果、满意度”,构建政务服务“公开、透明、便利”的服务体系。
3.行政办事员“持证上岗”。采取统一服务外包模式,通过建立知识库标准、组织政务礼仪及业务培训、晨夕演练等,打造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队伍,全力推动综合服务窗口人员持政务服务办事员持证上岗,三公
政务服务中心已有12人取得行政办事员等级证书。
4.拓展“小赣事”帮办代办职能。组织政务服务大厅青年志愿服务站和“小赣事”文明志愿者为企业开办、惠企政策兑现、特殊群体服务提供保姆式帮办代办服务,已推出帮代办事项592项。探索推行“小赣事”兜底服务机制,为三公
政务服务提供“兜底”服务。
5.实行延时错时预约和免费邮寄服务。实行在工作日中午、周末、节假日等非工作时间为企业群众提供不间断服务,实现三公
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全年共提供错时延时服务1200余件;提供免费邮寄服务。采用“政务服务+邮政”提供免费邮寄服务,共寄出150余件。
6.建立“多跨协同”模式。聚焦企业跨区域经营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优化“委托收件(受理)、授权办理”机制,持续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做到就近办、异地办,2024年我区330项、合作城市497项政务服务事项可跨省办理。向银行、邮政、便利店网点覆盖自助机3台,建立三公
“15分钟政务服务圈”。
(三)创新办理机制改革
1.提升事项规范化服务。依托“江西省四级一体平台”,全面梳理编制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实现事项清单15个关键要素内容统一和四级全覆盖,统一1106项政务服务事项的受理条件、办理流程、申请材料等审核要点标准,做到“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事项同标准办理。
2.推进容缺事项承诺办。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办理”服务模式。根据事项实施难度、风险可控程度、服务对象信用状况等采用申请材料后补或免交、实质审查后置或豁免等方式,签订告知承诺书,明确办理条件,约定责任义务。编制形成478项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累计推出项告知承诺审批事项,推出153份申请材料开展告知承诺制。
3.实现一网选中介服务。2024年三公
中介超市入驻项目业主67家,中介机构34家,完成项目采购54个(服务中43+已结束11),总成交额862.5万元。
4.畅通咨询投诉举报渠道。实现“一号响应、接诉即办”,全年处理互动政务平台咨询投诉40件,12345热线咨询投36件,案件处理满意率达100%;处理南昌市政务服务“一窗式”平台732件超时超预审。
5.强化“互联网+监管”功能。我区监管事项认领率、检查实施清单完成率、监管行为覆盖率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认领监管事项745项,检查实施清单编制率100%。2024年共发布监管动态380条,数据正确率达100%;江西省“双随机一公开”系统录入日常巡查记录覆盖率100%。
6.设立企业之家。拓展增值化服务内容,按照“开办、注销、经营许可、政策咨询、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科创服务”等模块建立企业之家,为企业提供“一类事一站办”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7.推进“叮叮抢单”服务。完善综合窗口数字化运营管理,优化综合绩效数学模型,通过“日常表现、抢单积分、客户投诉、部门退件、违规和奖励”等多维度量化数据,实现综合窗口服务提质增效,“叮叮抢单”服务模式全覆盖铺开。
(四)创新数字政务改革
1.推进IPv6改造工作。替换了政务外网出口网关设备,增加一台防翻墙设备,顺利完成了区政务外网出口ipv6改造工作,通过此次改造,政务外网出口不仅全面支持IPv6访问,还显著提升了网络带宽和传输效率,为政府数字化转型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支撑。
2.完成“护网行动”。组织完成三公
护网行动,分析研判政务外网风险点制定防护措施,通过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机制防范潜在网络攻击。截止11月中旬,共开展网络监测50余次,处理僵尸主机40余台,各类政务外网及业务网故障200余次。
3.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广域网路由器替换升级,三公
连接市级广域网线由100M升为200M,互联网出口由2.4G升为3.3G,政务外网核心交换机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万兆相连,形成了双设备双链路的架构。
4.推进政务数据集约共享。完成1113项政务数据目录的编制,积极探索创新,在全市率先建设了区级政务数据资源综合分析利用平台,生成1407项政务数据开放接口,挂接全市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
5.开展政务应用建设。一是研发出预约婚检、使用体检机排号便民小程序,可随时随地预约婚检和使用体检机,并获取排号信息。二是探索开发智能政务服务机器人,工作人员仅需输入身份证、手机号等内容,政务服务机器人便可接手完成后续操作,目前已实现自动办理服务事项技术验证。三是开发类chatGPT工具,将各类国内外文本、图片和视频生成等AI集成在一个平台接入赣政通OA门户。
二、明年工作安排和打算
(一)拟完成社区(村)的政务外网接入。通过构建无缝覆盖的政务外网体系,实现区、街、社区(村)三级政务信息的即时互联互通。全力推进社区(村)的政务外网接入工作。
(二)拟推进使用“一表同享”。聚集破解基层面临“报表频、多头要、重复报、共享难”等问题,围绕街道、社区填表报数主要涉及领域,探索建立全区统一的基层填表报数工作模式。
(三)拟建设“秒呼秒应”网上大厅。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加快“秒呼秒应”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提供移动端、pc端等多种使用终端实时视频通话、在线文字交流、网页展示及推送等功能服务,推行语音唤起、预约、办理和问答式引导等智能帮办服务,解决在线操作、材料上传、业务办理等方面问题,建成“政务服务网”“赣服通”“赣通码”“自助机”多端立体的远程“人对人、面对面”直连式帮办服务。
(四)强化网络安全建设。升级现有网络安全设备,完善区政务外网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网络行为,提高全体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切实减少安全风险。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安全事件,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