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

  • 微信
  • 微博
  • 繁体字
  • 索引号: i618267-0205-2024-0007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三公(中国)官方网站 生成日期: 2024-07-18 16:26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分享到:
    【文字解读】三公 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
    • 浏览量:
    • 【字体:     

    《三公 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政策解读

    近日,三公(中国)官方网站 印发了《三公 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东府办发〔2024〕24号)。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新污染物的定义

    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新污染物是指那些排放或可能排放到环境的,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这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或者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环境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不足。主要包括国际公约管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从环境管理层面指因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危害而引起极大关注,但当前尚未(或最近)被管控的污染物;

    从环境科学层面指任何人工合成或自然存在的化学品或微生物,其环境存可引起显著的已知或可疑的毒性作用与健康危害

    二、新污染物特点及治理难点

    新污染物治理难,主要是因为新污染物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环境和健康危害比较大。新污染物通常具备高毒性、持久性等特性,对器官、神经、生殖发育等方面都可能有危害,其生产和使用往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

    二是风险比较隐蔽。多数新污染物具有生物积累性、远距离迁移性等特性,它们的短期危害不明显,可是一旦发现其危害性时,它们可能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或人体中,造成了危害。

    三是环境持久性。新污染物大多具有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并在生态系统中易于富集,可长期蓄积在环境中和生物体内。

    四是来源广泛性。我国是化学物质生产使用大国,在产在用的有数万种,每年还新增上千种化学物质,其生产消费都可能存在环境排放。

    五是治理复杂。对于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新污染物,即使以低剂量排放到环境中,也可能危害环境、生物和人体健康,对治理程度要求高。此外,新污染物涉及行业众多,产业链长,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研发较难,需多部门跨领域协同治理,实施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控。

    三、《方案》的主要内容

    《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完成一批高关注、高产(用)量、高环境检出率、分散式用途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筛查与环境风险评估;根据国家、省、市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动态更新我区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逐步健全,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方案》明确要求: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一是落实新污染物治理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全面依法落实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环境调查监测、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制 度。加强农药、兽药、药品、化妆品管理等相关制度与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衔接。二是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协同管理机制。依托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土壤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建立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发改、财政、住建、农业农村、商务、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参与的新污染物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跨部门协调联动。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加强部门联合调查、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统筹推进我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扬子洲镇、各街办(管理处)要落实新污染物治理属地责任,细化管理机制。

    《方案》强调实施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督促企业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加强监测、监管、执法“三联动”,将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事项纳入环境执法年度工作计划,加强环境管理监督执法检查。

    《方案》提出严格落实淘汰或限用措施。全面落实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要求,禁止、限制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生产、加工使用和进出口。加快淘汰涉及淘汰类产品的落后产能,对未按期淘汰的,停止产品登记或生产许可核发。落实玩具、学生用品等相关产品中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含量控制标准,强化环境标志和绿色产品认证监管,鼓励在消费品环境标志认证中,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进行标识或提示。

    四、解读机关

    解读机关:南昌市东湖生态环境局

    咨询服务机构:南昌市东湖生态环境局

    咨询服务联系人:刘文

    咨询服务电话:0791-88630239

    咨询服务地址:南昌市东湖生态环境局(三公 腾蛟路26号)

    关联稿件

    手机扫码浏览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三公(中国)官方网站 承办:三公 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南昌东湖网站    电话:0791-86221407

    赣ICP备05005744号-2    网站标识码:3601020001    赣公网安备36010202000097号